10万+阅读爆文!《走,去大理!》

10万+阅读爆文!《走,去大理!》,让我一起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大理,认识云南大理。

原标题:走,去大理!

作者:星球研究所

  本文由华侨城大理王宫文旅综合体特约制作

  在中国人心中

  大理

  并不陌生

  偏爱风光的人们

  渴望一睹

  “风花雪月”的胜景

  (洱海小普陀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痴醉江湖的人们

  渴望一觅

  段氏王朝、六脉神剑的踪迹

  (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,摄影师@罗铸)

  ▼

  憧憬田园生活的人们

  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

  寻一片小桥流水、青瓦白墙

  (大理洱源县西湖村,摄影师@张慧云)

  ▼

  然而

  众多光环的加持下

  大理最初的面孔

  却变得日益模糊

  每年慕名而来的4700多万人里

  在走马观花中败兴而归的屡见不鲜

  真正读懂大理的却少之又少

  (以上数据来自《2019年云南统计年鉴》,下图为大理古城,摄影师@朱金华)

  ▼

  那么

  一个真实的大理

    究竟是什么模样?

   01

  山河交界

  从高空俯瞰云南

  一条巨大的“沟壑”斜贯全境

  将整片土地一分为二

  西部山川纵列、大地褶皱

  属于横断山区

  东部丘陵起伏、盆地相间

  属于云贵高原

  大理

  便恰好坐落在这交界之上

  (本文中的大理指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范围,下图为大理州位置,此处的横断山区为广义范围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沿着这条分界线

  巍然屹立在中央地带的

  便是“苍山”

  但我却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

  苍遒有力、如同墨染

  “点苍山”

  (请横屏观看,点苍山,摄影师@姜轲)

  ▼

  长约48千米的山脉上

  十九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

  自北向南依次排开、有如列阵

  得名

  云弄、沧浪、五台、莲花、白云

  鹤云、三阳、兰峰、雪人、应乐

  小岑、中和、龙泉、玉局、马龙

  圣应、佛顶、马耳、斜阳

  人称“苍山十九峰”

  其中马龙峰

  更以4122米的海拔高度傲视群峰

  成为点苍之巅

  (马龙峰,摄影师@熊发寿)

  ▼

  高山之上

  数万年前曾有冰川在此发育

  冰川侵蚀山体

  塑造出尖锐的角峰和刃脊

  如同刀劈斧凿、直刺苍穹

  (马龙峰顶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峰巅之下

  岩体被冰川刨蚀成洼地

  待冰川退却、冰雪消融后

  便汇集融水和雨水

  形成冰斗湖点缀山间

  (点苍山洗马潭,摄影师@张程皓)

  ▼

  流水层层跌落

  沿陡崖峭壁飞泻而下

  形成悬泉飞瀑、幽谷清潭

  (点苍山西麓七道水瀑布,摄影师@杨木华)

  ▼

  长年累月的水流侵蚀

  更塑造出壮丽的深谷沟壑

  如同劈山裂石、天门中开

  (大理漾濞县石门关,摄影师@杨木华)

  ▼

  在“苍山十九峰”东侧

  峰峰之间各有一溪

  由北向南得名

  霞移、万花、阳溪、茫涌、锦溪

  灵泉、白石、双鸳、隐仙、梅溪

  桃溪、中和、绿玉、龙溪、清碧

  莫残、葶溟、阳南

  是为“苍山十八溪”

  (苍山十九峰和十八溪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巍然中央的点苍山

  如同大理山川地貌的“中轴线”

  以此为中心向四方延展

  便是愈发丰富多彩的

  万里江山

  (大理州地形,面积约2.95万平方千米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点苍以北

  高大的雪峰愈发密集

  海拔4295米的雪斑山

  海拔4247米的老君山

  在州境的最北端

  与点苍山遥遥相望

  点苍以南

  纵列排布的山脉逐渐散开

  峡谷宽度增大、地势起伏减缓

  到了无量山和哀牢山一带

  再难见海拔3000米以上的中高山

  (哀牢山,摄影师@饶颖)

  ▼

  自北向南

  最大高差可达3500多米

  因此在不到2°的纬度范围间

  却创造了从南亚热带到寒温带

  极其显著的气候差异

  这意味着

  当南端的南涧县

  无量山上樱花盛开之时

  北部的剑川县

  将仍是水冷草枯的季节

  (12月中旬的无量山樱花谷,摄影师@孙文军)

  ▼

  到了点苍以西

  巨大的高差变化更是被压缩在

  几乎“一线之隔”的高山深谷之间

  一山之上如有四季

  而在点苍以东

  地势则相对缓和

  分布着众多宽阔的盆地

  (点苍山脚下的洱源盆地,摄影师@张慧云)

  ▼

  在这样特殊的地形下

  每逢夏季

  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

  将迎头撞上沿西北-东南方向

  纵列排布的崇山峻岭

  其中的部分水汽

  无法突破山脉的阻挡

  便在迎风坡一侧形成降雨

  (点苍山西侧云雾蒸腾,东侧晴空万里,摄影师@老J不老)

  ▼

  于是

  中西部的高山地带降水集中

  东部的盆地则相对干旱

  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

  还不及山区的1/3

  (大理州境内降水量分布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;注:大理夏季也受东南季风的影响,但相对较弱)

  ▼

  最终

  降水将化作百川

  注入四条大江、奔腾远去

  即

  怒江、澜沧江、金沙江、礼社江

  (注:礼社江下游便是元江/红河)

  而在这四大流域交界之间

  水流的力量

  还将为这片土地

  带来一轮新的创造

  (大理州境内水系分布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坡度陡峭处

  河流剧烈下切

  形成深邃的峡谷

  (黑惠江峡谷,摄影师@赵立林)

  ▼

  坡度平缓处

  则形成较为宽浅的河谷

  河道极尽盘桓曲折

  (请横屏观看,沘江河道形成的云龙太极,摄影师@涟漪de)

  ▼

  而当河流冲入山间的盆地

  则在低洼处聚水成湖

  (大理洱源县西湖,摄影师@zhi's赵立林)

  ▼

  大理的山间盆地

  多因地块断陷形成

  往往形状狭长、沿断裂带依次分布

  在河流与湖泊的串联下

  如同珠链

  (大理境内主要盆地分布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;注:部分盆地还受到剥蚀作用的影响)

  ▼

  其中最广袤的大理盆地

  几乎一半面积都被水面覆盖

  水面东西仅宽4-9千米

  南北却长达约42千米

  与点苍山脉平行排布、并驾齐驱

  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

  人称“洱海”

  (请横屏观看,洱海全景,摄影师@张慧云)

  ▼

  在其西侧

  苍山十八溪冲出山麓

  源源不断地注入洱海

  天长日久的冲积下

  土地平坦肥沃

  沙洲伸入湖心

  (伸入洱海的海舌,位于万花溪的入湖口,摄影师@杜鹏飞)

  ▼

  相较之下

  洱海东侧则多是

  嶙峋的山石和零星的岛屿

  (双廊镇旁的南诏风情岛和玉几岛,摄影师@李毅恒)

  ▼

  至此

  在这片江山交界之处

  大自然的伟力创造了

  高山、盆地、大湖、岛屿

  而多种多样的

  地形地貌、气候环境

  必将孕育多姿多彩的生命

   02

  古道交汇

  点苍山中

  生长有3000多种高等植物

  仅杜鹃就有41种

  (点苍山上花团锦簇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全州则记录有

  鸟类279种、兽类98种

  淡水贝类77种、土著鱼类50种

  两栖和爬行动物各20余种

  昆虫种类更难以估计

  仅蝴蝶就有200余种

  (洱海湿地中的水鸟,摄影师@姜轲)

  ▼

  洱海周边的盆地中

  大约4000年前

  便有先民种植水稻

  至今更是“五谷齐全”

  (请横屏观看,剑川县剑湖周边的农田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较干旱的东部

  则遍布梨、桃、柑橘等果树

  或花繁叶茂、或硕果累累

  (洱源县松鹤村,摄影师@赵立林)

  ▼

  欣欣向荣的草甸、草场

  可用于放牧

  (剑川,摄影师@苏金泉)

  ▼

  临湖而居的人们

  则以捕鱼为生

  (剑湖上的渔民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江山壮美、气候宜居

  又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

  人们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

  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

  宛如世外桃源

  正所谓

  (引自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《广志绎》)

  ▼

  乐土以居,佳山川以游,二者尝不能兼,惟大理得之。

  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

  各色货物的交易日益兴盛

  无论是

  便于运输的茶叶

  手工精美的扎染

  (大理周城村扎染,摄影师@刘辅伟)

  ▼

  还是

  山间开采的大理石

  盐井中生产的食盐

  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

  (大理诺邓村制盐,人们也用盐腌制诺邓火腿,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)

  ▼

  众多集市亦随之涌现

  其中规模最盛大者

  莫过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办的

  三月街

  持续近一周的街市上

  来自蜀、赣、粤

  浙、桂、秦、黔、藏

  甚至缅甸等地的商人

  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

  人数可多达近十万

  至今依然热闹非凡

  是名副其实的

  “千年赶一街,一街赶千年”

  (三月街,也被称作“观音市”,摄影师@段建民)

  ▼

  城镇、村落、集市

  成为一个个商业据点

  而真正将它们串联成一张贸易大网的

  则是在群山之间穿梭往来的

  古驿道

  当地所产的骡马

  则因体型小、善远行

  成为这些特殊道路上

  货物运输的中坚力量

  人们也因此称来往的商队为

  马帮

  (云龙县沘江上的青云古桥,摄影师@杨士斌)

  ▼

  驿道之上

  马帮川流不息

  众多城镇随之兴起

  (大理剑川县沙溪古镇,摄影师@孙文军)

  ▼

  村落也愈发繁盛

  (大理云龙县诺邓村,摄影师@张扬的小强)

  ▼

  最终

  以大理为中心的古驿道

  西可至缅甸、印度

  东可连昆明、成都

  向南可抵南宁、越南

  是“南方丝绸之路”的重要部分

  向北可直上青藏高原

  后人亦称其为“茶马古道”

  (大理周边古驿道路线示意,参考自国家文物局《中国文物地图集》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至此

  大理地区逐渐成为

  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

  四方货物交汇于此

  丝绸、蜀布、蜀锦、蜀绣、亚麻

  药材、稻米、茶叶、盐巴、白糖

  铜器、金器、银器、铁器、瓷器

  邛竹杖、颜料、纸、酒等

  从这里源源不断走出国门

  海贝、犀角、象牙、玳瑁、香药

  琉璃、玉石、水晶、琥珀、珊瑚

  核桃、木棉、胡椒、菩提、棉纱

  燕窝甚至鸦片等

  则从这里纷纷进入内地

  (传入的核桃,已成为大理漾濞县现今的特产,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)

  ▼

  各地民族交汇于此

  西北的氐羌族群

  东部的百越族群

  东南亚的孟高棉语族群

  与本地土著民族相互融合

  (白族霸王鞭,白族由氐羌族群演化而来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东西文化同样交汇于此

  道教从四川传入

  兴盛一时

  (道教名山巍宝山,摄影师@熊发寿)

  ▼

  佛教更是受到

  印度和中原的共同影响

  保留着与外界截然不同的

  观音崇拜

  (南诏风情岛上的阿嵯[cuó]耶观音像,高17.56米;这种观音造型独特,兼具男性和女性观音的特征,仅见于大理地区,摄影师@魚羊走召)

  ▼

  不仅盛大的三月街

  被称作“观音市”

  观音阁更俯仰皆是

  村落间

  (大理观音塘庙会,摄影师@杨士斌)

  ▼

  山崖上

  (俯瞰洱海的天镜阁,摄影师@石耀臣)

  ▼

  甚至湖泊中的方寸之地

  都寄托着人们虔诚的信仰

  (洱海小普陀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古道交汇之下

  百货辐辏、民族交融

  塑造了大理人的生活

  而更大规模的融合与创造

  将来自历代帝王将相

  大刀阔斧的开拓

   03

  文明交融

  民族的往来交流

  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

  到了唐朝初年

  实力最强的六支部落

  在洱海周边各据一方

  人称“六诏”

  其中

  位于最南端的一支

  在大唐王朝的扶持下

  扫平五诏、统一洱海

  “南诏国”

  就此崛起

  (南诏国建立后,将统治中心由巍山迁往洱海旁的太和城;下图为今巍山古城,建于明清时期,摄影师@熊发寿)

  ▼

  野心勃勃的南诏王南征北战

  继统一六诏后

  不仅兼并了

  地处滇东的爨(cuàn)氏诸部

  胁迫20余万“西爨白蛮”部族

  迁移至洱海周边

  (今日白族的先民之一)

  更在原“河蛮”部族的城邑上

  以山海之界为屏障

  地势之险为关隘

  扩建气势宏大的新都城

  人称“阳苴(jū)咩城”

  (阳苴咩城,其中龙首关、龙尾关便是今日大理上关、下关的位置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诸如此类的

  战争扩张

  无形中成为了

  不同民族文化

  相互融合的重要推手

  而在南诏历史上

  最著名的一战莫过于

  天宝年间与唐王朝的

  天宝之战

  不过强盛如大唐

  却在这场与蕞尔小国的较量中损兵折将

  先后远征边疆的20余万军队

  几乎全军覆没

  (公元751年和754年,唐朝曾先后两次征讨南诏,均以失败告终;下文引自白居易《蛮子朝》,描述的是公元751年的战役)

  ▼

  鲜于仲通六万卒,征蛮一阵全军没。

  至今西洱河岸边,箭孔刀痕满枯骨。

  随后

  大量移民和俘虏进入大理

  其中有的人一度被任命为

  位高权重的官员

  在他们的推动下

  南诏与大唐王朝

  最终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

  中原的礼乐文化、典章制度

  也愈发深入人心

  (苍山神祠,天宝之战后40年,南诏和唐朝在此重新结盟,史称苍山会盟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南诏疆域最广大时

  北至大渡河、南至今泰国境内

  远超今日的云南省

  (南诏后期疆域范围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但这也是南诏王朝

  最后的辉煌

  (五华楼,曾是南诏王宴请宾客之地,今大理古城中的五华楼为现代重建,摄影师@刘辅伟)

  ▼

  频繁的战事下

  国力消耗、民不聊生

  君王为了

  巩固统治

  开始大兴佛寺、开凿石窟

  加速了佛教文化

  在民众中的传播

  (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,开凿于南诏、大理时期,内有17窟、139座造像,摄影师@杨继培;左滑图片为第7窟中形态独特的甘露观音,也称“剖腹观音”,摄影师@苏金泉)

  ▼

  到了大理国段氏王朝

  民众

  家家设佛堂、人人持佛珠

  姓名冠以佛号、墓碑刻有经文

  官吏

  多从佛教徒中甄选

  王室

  更是笃信佛教

  “岁岁建寺、铸佛万尊”

  (崇圣寺三塔,较高的千寻塔始建于南诏时期,高69.13米;两小塔始建于大理国时期,高约42米,摄影师@李毅恒)

  ▼

  一国之中

  宝塔高耸屹立

  古刹壮丽恢弘

  俨然一个“妙香佛国”

  (崇圣寺全景,小说《天龙八部》中大理天龙寺的原型,现存的寺庙部分为现代重建,摄影师@姜轲)

  ▼

  不过传奇的段氏王朝

  并没有留下卓绝天下的武林秘籍

  段誉并未痴恋曼陀山庄的王姑娘

  段正淳也并非娇妻成群的镇南王

  实际上他们二人

  纷纷禅位为僧遁入空门

  于青灯古佛畔了却残生

  而在段氏王朝22位君主中

  出家为僧的达8人之多

  (《张胜温画卷》,总长16.36米,描绘了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故事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下图局部为大理国王段智兴礼佛的场景,图片来源@Wikimedia Commons)

  ▼

  然而

  君王佞佛、权臣当政

  江河日下的大理国

  最终难以阻挡蒙古大军的铁骑

  自此被纳入

  中央王朝

  的版图

  大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融合

  也随之拉开了帷幕

  蒙古入侵

  众多回族人民

  跟随军队进入大理安居乐业

  (永平县曲硐清真寺,摄影师@熊发寿)

  ▼

  明朝屯田

  带来了大量的

  汉族富户、居民、官兵

  以及更加先进的

  生产方式、粮食品种、水利技术

  (南诏时期便已使用的“二牛抬杠”耕作法,后多被更先进的耕作方式取代,仅少数地区仍有保留,摄影师@苏金泉)

  ▼

  白族民居建筑

  也与汉族同为合院式住宅

  但比北方四合院更加小巧

  房屋也更注重雕刻彩绘

  人称

  “三坊一照壁、四合五天井”

  (今白族的典型民居建筑,制图@郑伯容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新的府城拔地而起

  城墙城楼一应俱全

  城中道路纵横规整

  已是标准的棋盘式格局

  (请横屏观看,大理古城,摄影师@姜轲)

  ▼

  佛教等

  受中原佛教的影响日益显著

  新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

  旧寺规模也日益扩张

  (明朝时感通寺有36庵院,现存2院,下图为寂照庵,是一尼姑庵,摄影师@刘云)

  ▼

  洱海东侧的鸡足山上

  金殿伫立云上

  寺宇隐于山间

  (鸡足山天柱峰金顶寺,始建于明代,白塔为民国时重建的楞严塔,摄影师@李维)

  ▼

  共计270余座大小寺庙

  汇聚一堂

  远超同期的四川峨眉山

  (鸡足山迦叶殿,始建于明代,摄影师@李维)

  ▼

  到了清代改土归流

  官学体系愈发完善

  人们“不惮艰难,广建书院”

  各地“诵读之声,不绝于耳”

  境内“学风日盛,人才蔚起”

  进士及第者超百名、举人更超千名

  被朝廷授予“文献名邦”

  (喜洲镇魁阁,亦作魁星阁,供奉主宰文运的魁星,是儒士学子崇拜的对象,摄影师@刘辅伟)

  ▼

  而在近代

  作为交通枢纽的大理

  进出口贸易愈发繁盛

  逐渐形成喜洲、鹤庆两大商帮

  至今在喜洲镇

  仍可见大大小小近百套院落

  足见当时喜洲商帮的辉煌

  (引自老舍《滇行短记》)

  ▼

  喜洲镇却是个奇迹。我想不起,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,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。

   04

  真正的大理

  时至今日

  大理的融合仍在继续

  人们深受佛教、道教

  和儒家文化的影响

  也不断接纳相继传入的

  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

  (大理古城中的天主教堂,摄影师@陈立稳)

  ▼

  同时还保留着

  众多原始的信仰

  几乎村村都供奉着各自的神祇

  人称“本主”

  (神都,一座本主庙,被视为“神中之神”所在地,摄影师@李谦)

  ▼

  古城之中

  外国旅行者络绎不绝

  催生了众多咖啡馆、西餐厅

  形成一条兼具民族和异趣风情的

  洋人街

  (大理古城洋人街,摄影师@杨士斌)

  ▼

  古城之外

  马帮古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

  代之以宽阔的公路蜿蜒北上

  成为新的交通动脉

  (大理-丽江高速,远方为玉龙雪山,摄影师@杨继培)

  ▼

  越来越多的人

  也选择来到大理旅行、定居

  在苍山之麓、洱海之滨

  由华侨城大理打造的

  “大理王宫”文旅综合体

  将于2020年8月面世

  这里不仅倚山瞰海

  拥有极佳的山海景观

  甚至只需步行15分钟

  便能领略天龙八部影视城

  崇圣寺三塔、大理古城等

  历史文化景点

  (“大理王宫”项目位置,制图@郑伯容&陈志浩/星球研究所)

  ▼

  坐落在历史文化核心区

  “大理王宫”的建筑

  力求保留大理古国的传统余韵

  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王宫博物馆

  更设有文博展演、沉浸式戏院等文化演艺内容

  以展现传统民俗和文化故事

  (“大理王宫”效果图,中间为王宫博物馆)

  ▼

  “大理王宫”的每一套文旅产品

  都打造出独立的景观院落

  让人们在悠久的古国余韵中

  感受诗意的栖居体验

  (在“大理王宫”园区实拍洱海,了解更多项目详情可前往大理王宫茶馆一探究竟)

  ▼

  除了“大理王宫”文旅综合体外

  华侨城还致力于大理古城风貌保护提升

  文艺与现代结合的古城变压艺术公园

  以及著名建筑师朱培设计的

  华侨城杨丽萍大剧院等

  文旅作品的建设和运营

  以“全域旅游”的理念践行

  为大理旅游注入新的活力

  (大理华侨城杨丽萍大剧院)

  ▼

  所以

 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理?

  江山交界间

  是一个

  风景如画、物产丰富的大理

  (点苍山东侧的平原,图片来源@视觉中国)

  ▼

  古道交汇处

  是一个

  众多民族各安其所的大理

  (大理现有12个世居少数民族,白族人口最多;下图为白族火把节,摄影师@杨继培;彝族火把节,摄影师@傅鼎)

  ▼

  而历代君王开疆拓土

  更创造了一个文明之间

  碰撞交融的大理

  (将军洞,一座本主庙,供奉着天宝之战中的“敌方”将军李宓,摄影师@刘云)

  ▼

  在这里

  山水是多元的

  民族是多元的

  文化是多元的

  也许大理本就不该

  被某个单一的符号所定义

 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

  大理是一种意境

  这种意境

  是寂寥的

  从南诏、大理到帝国边疆

  多少伟业丰功、多少珠帘画栋

  费尽多少移山心力

  却终成断碣残碑

  只留下一声声晨钟暮鼓

  日夜回响

  (巍山白塔,摄影师@熊发寿)

  ▼

  但这种意境

  却也是淡泊的

  往事虽如烟飘散、江山却依然如旧

  时刻等待着它的人民

  谱写新的传奇

  正所谓

  苍山不墨千秋画

  洱海无弦万古琴

  (一架飞机飞过点苍山脉,摄影师@李小糖)

  ▼

  创作团队

  撰文:木兰减字

  编辑:黄超

  图片:任炳旭、潘晨霞

  设计:郑伯容

  地图:陈志浩

  审校:撸书猫、王朝阳

  【参考文献】

  [1]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. 大理白族自治州志[M]. 云南人民出版社, 1998.

  [2]段玉明. 南诏大理文化史[M].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 2018.

  [3]段玉明. 大理国史[M]. 云南民族出版社, 2003.

  [4]吴晓亮. 大理史话[M]. 云南人民出版社, 2001.

  [5]蓝勇. 西南历史文化地理[M]. 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, 2001.

  [6]C.P.费茨杰拉德, 刘晓峰,等. 五华楼 : 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[M]. 民族出版社, 2006.

云南旅游网

云南旅游网,是一个非盈利网站,纯属个人兴趣爱好。初衷就是免费分享的云南旅游攻略、云南旅游景点、云南旅游线路的旅行分享个人博客网站。遵循初心,为喜欢和想来云南旅游朋友介绍我们大云南。

相关推荐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