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花, 对于昆明人来说算不上是奢侈的事, 在无处不飞花、无时不飞花的昆明, 不管是处于什么时期, 都少不了鲜花的陪伴!!一季一季的花开、一树一树的绿叶, 此起彼伏、花开不断!!
进入4月底、5月初, 蓝花楹就成为昆明街头一抹独特的风景了, 这个引种到昆明不过20多年的树种, 已在昆明落地安家, 在很多道路绿化、庭院美好中都少不了它的倩影, 独特的色彩、好看的花型, 带给昆明一个紫雾升腾、浪漫迷人的夏天!!
虽然很多地方都能欣赏蓝花楹, 教场中路却是最集中的一片, 开花时节也是最惊艳的地方, 从手机地图上看到, 那里因此有了一个叫做“蓝花楹主题休闲公园”的地方, 吸引我们想去看个究竟!!
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, 我们去教场中路看蓝花楹, 这是个很美的地方!!盘点时下昆明最火爆的网红打卡地, 这里一定会榜上有名!!
教场中路位于昆明城区北部、二环北路的南侧!!这里是城市道路、交通要道, 车辆通行流量大, 道路两旁小区、单位密集, 停车位非常紧张!!
遇上高峰期, 路上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!!所以, 去教场中路看花, 推荐乘坐公交车或是打车前往, 有多趟公交车在这里设有站点!!
因为网络传播、更因为社区打造, 教场中路的蓝花楹景观越来越美了!!记得去年来看花时, 道路正在改造, 人多车挤、杂乱不堪, 想要拍个不带路人的照片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......去了之后才知道, 现在的情况有了大的变化!!
教场中路的改造提升已经完成, 感觉路面拓宽了不少, 平整的柏油路面上, 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紫色的花朵, 那是蓝花楹落下的花瓣, 被汽车碾压后融入了柏油路面, 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!!
街道两旁的人行道拓宽了很多, 高大的蓝花楹树下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、还有数米宽的花园通道, 间隔设置了石凳, 供走累了的行人小憩之用;有不少创意很好的小屋、小架建设在蓝花楹树丛中, 红的、紫的、粉的, 与一路花树搭配, 相得益彰!!
一个长长的墙面上有与蓝花楹相关的图画, 还有很多老昆明生活集锦的墙画, 那是一份很亲切的记忆, 成为人们拍照的一个好背景!!
最吸引人眼光的自然是连成一片、正值盛花期的蓝花楹了!!蓝花楹的花儿是集中成簇, 一串一串如同小铃铛一般的花瓣串联起来, 悬挂在枝头、随风摇曳, 团团簇簇、层层叠叠, 大树就变成浪漫无比的紫色花冠了!!
蓝花楹的叶子也很特别, 翠绿翠绿, 充满了生机勃勃之灵动, 叶间有整齐均匀的细小开口, 如梳子的齿牙一般, 阳光从叶隙间穿过, 洒下阵阵花斑, 随花起舞、很是好看!!
随着花期的不同, 紫色的花儿深深浅浅、或浓或淡, 如紫雾升腾!!如同一抹紫霞烟云, 飘荡在长长的路上, 甚美!!
如果将时间退回30年、40年, 老昆明都知道有个叫做北教场的地方, 那是位于城区北部、莲花池以北的地方!!那时的昆明城很小, 过了火车北站、过了环城路, 就是郊区了!!城区与郊区的差别是很大的, 道路狭窄、公交车很少, 去一趟可不容易!!
要说这“北教场”的名字也有历史, 因为在明、清时期这里是阅兵、演武、操练、屯兵之地, 所以叫做“教场”, 因地理位置原因, 与南边的教场区分, 所以被叫做“北教场”!!
随着昆明城市发展的推进, 北教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!!教场西路、教场北路、教场东路、教场中路.......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, 更有人气极高的商铺市场......这里已成为城市的一个繁华街区!!
蓝花楹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的落叶乔木, 1984年才引种到昆明, 经过不断地培育、调整, 才使其在昆明落地生根!!成为城市绿化用树的时间就更晚一些了!!
我们曾经看到一份报道, 说昆明北教场片区城市改造、新建城市绿化带时, 正值蓝花楹引种成功、准备推广应用之际, 带着一点试验的性质, 数百棵蓝花楹被种植在北教场片区的各条道路, 尤以教场中路为多!!
正是20多年前的这一试验, 让教场中路成为了美丽的蓝花楹大道, 以浪漫花街而远近闻名!!
教场中路种植了250余棵蓝花楹, 近30年的树龄, 树干已有碗口粗了, 树冠大、种植集中, 教场中路的蓝花楹开花时节, 自然是一种惊艳无比的画面, 令人目不暇接!!
与樱花先开花后长叶子不同, 目测蓝花楹是先长叶子后开花, 当绿叶全部掉落、满树是紫色、蓝色的花儿时, 蓝花楹就进入盛花期了, 之后花儿会慢慢落下、直至凋零, 又会长出新的绿叶!!
曾经是荒芜空旷的郊野, 因为用蓝花楹作为行道树, 教场中路成了昆明的网红街!!
如果你也喜欢这一抹浪漫的紫霞升腾, 那就去教场中路看花吧, 赴一场与蓝花楹的约会, 甚美!!
小贴士:
1、去教场中路看蓝花楹, 建议乘坐公交车或打车前往, 168路、187路、65路公交车在教场中路公交车站都会停靠!!
2、教场中路是交通要道、不是公园, 去那里赏蓝花楹, 一定要注意安全!!同时, 尽量避开交通高峰期!!
暂无评论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 登录